2008年,中國的水泥產量占到世界水泥總產量的半壁江山,是世界第二大水泥生產國印度的8倍。雖然目前正處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史無前例的、大量的城市住宅及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水泥需求,但中國的水泥行業還是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并且現有項目在未來幾年會帶來大量的新產能,中國水泥產業迫切需要踩“剎車”。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 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共有水泥企業4350家,水泥產能18.7億噸,而年產量14億噸,開工率為84%,已占全球50%。2009年前7個月,中國水泥行業的投資達到88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66%;全國在建水泥生產線418條,水泥產能6.2億噸,同時還有已核準的生產線147條,2.1億噸水泥產能等待上馬。如果所有這些新生產線都投入使用,中國的水泥產能將達到每年27億噸,然而需求只有16億噸,中國的過剩產能將超過10億噸。
另外,中國水泥行業由大型國企和眾多小型企業組成,目前水泥行業正在經歷技術轉型,從多為小型工廠使用的較小、較污染的立窯轉型為多為大型工廠使用的更 大、更節能的新型干法窯。但在轉型過程中,由于某些廠家在立窯沒有關閉時,就開始建設新的生產線,進一步加重了水泥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
對于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政府足夠重視。在被國務院點名的6大產能過剩行業中,水泥業是首個出臺相關引導意見的行業。早在2009年9月初,國家發改委以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 工信部”)就曾聯合發文,規定在2010年至2012年逐漸淘汰6億噸落后的立窯產能,此舉將涉及3000多家國內企業。國家發改委還在2009年9月 底發布了指導意見,抑制中國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該政策將無限期暫停所有已經計劃但仍未開始建設的水泥生產線,即便這些生產線之前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批準 也不能例外。指導意見還包含了一系列措施和能效標準,旨在加速行業整合以及從立窯向懸浮預熱技術的轉變。此外,新增加任何新的產能都必須同時減少等量的過 時產能,人均水泥產量超過1噸的省份將不再發放任何水泥生產線許可證。
近日,工信部公布的《關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水泥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顯示,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和發布《水泥行業準入條件》,進一步提高能源消耗、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準入門檻,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對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的水泥項目的清理。工信部表示,堅決停止違法違規項目建設,清理期間一律不得核準新的擴能建設項目。
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放緩和人均水泥消費量的減少,中國水泥行業需要進行調整。問題是調整的速度有多快:如果調整在未來5 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來臨,考慮到現有和規劃中的產能,這將會引發該行業格局的大洗牌。
【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