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同仁: 在各位同仁和社會各界的踴躍參與和大力支持下,我和格蘭系部分企業以及熱愛慈善事業的同仁們共同發起的慧眾慈善基金會今天創立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 子,從今天起,共和國又誕生了一家真心慧民、善舉濟世的慈善機構。同時,也為企業及熱愛慈善事業的同仁們又搭建了一個從事慈善事業的平臺。這是一件具有里 程碑意義的大事,它將從此載入共和國發展慈善事業的光輝史冊。讓我們共同祝愿慧眾慈善基金會在未來的日子里健康成長,在實踐中不斷詮釋基金會的根本宗旨。 慧眾慈善基金會的宗旨是:真心慧民、善舉濟世,為社會和諧與進步貢獻力量。 慧眾慈善基金會的業務范圍可以概括為:濟助孤殘老、扶助教醫文;大災必賑、大急必救、大善必揚。 慧眾慈善基金會是依法在北京注冊成立的社會慈善機構,它不是一家企業,也不是國家編制序列范圍內的事業單位。它的活動受國家法律的保護,同時也受國家法律 的約束,因此,基金會在今后的運行中必須嚴格按照國務院《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本基金會章程開展工作,并依法接受社會各界和各位同仁的監督,把每一筆善款投 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使更多需要資助的民眾能夠受到慈善事業的光芒普照,進而持續不斷地為社會、為民眾行善事,獻愛心。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成熟,其標準不在于其積累了多少資本,而是其能否自覺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同樣衡量一個人是 否成功,不在于其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其能否勇于擔當起社會責任。縱觀全球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夠基業常青,就是因為它們始終把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奉為永不褪色 的企業精神。在座的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巴菲特可謂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級富豪,而他們將有生之年積累的巨額財富全部捐贈給了慈善基金會;臺灣的塑料大王王 永慶擁有上千億元資產,在美國《福布斯》富人榜排名第16位,但是他一生粗茶淡飯,衣著簡樸,對自己真可謂“吝嗇”,而在從事慈善事業方面卻慷慨解囊,一 生中捐資為大陸辦了一萬多所希望小學,并設立了“長庚獎學金”,讓許多大陸貧困學子身受其惠。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王永慶捐獻一億元人民幣用于災區重建。 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詮釋了“成功”的真諦,而且為成功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不少人,雖然經濟條件并不寬裕,但他們常年默默無聞地堅持從 事慈善事業,在大災大難面前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還記得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那位令人難忘的乞丐老人吧,他在捐了5元錢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錢,特意到銀行 兌換了一張百元現鈔,放進了募捐箱。老人解釋說:“我上午就想多捐一點,但錢太零碎了。”這位乞丐老人的一筆看起來十分微薄的捐款,卻讓多少人感動得淚流 滿面。是的,105元,相對于那些巨額捐款來說,真的太微不足道了。可是,乞丐老人所捐出的,不是錢,是一顆流淌著善良、正義、真誠之血的心。而正是無數 個像乞丐老人這樣普通善良的人們,堅定了災區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也正是這種善良和正義之舉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塑造了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架設了全國 各族人民戰勝困難、走向富強的橋梁。這充分說明我們這個民族已經開始走向文明、走向成熟。 當然,在從事慈善事業方面還存在著不少認識上的分歧。有的人認為慈善事業是國家和富人的事,與工薪階層關系不大;有的人認為錢是我辛苦掙來的,自己還沒舍 得“風光”就捐給別人,太不合算了;還有的人認為財富是屬于自己的,用不完就應該留給子孫后代們享用,等等。之所以存在上述不同的認識,關鍵是大家還不能 正確認識財富的本質。其實,財富就像流過你家門前的小溪,流得越快,水質越好;流量越大,享用越多。然而,如果你貪心妄想,讓溪水流得慢些,甚至最好不 流,全部停在你自家的門前,僅供你及你的家人享用,那就必然會使水質變腐或泛濫成災,直至沖毀了你的房屋。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著窮富之別,其實就在這一 念之差。慈善大師王永慶臨終前寫給子女的一封信中說:“財富雖然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事物,但它并非與生俱來,同時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隨身帶走……如果我們透視 財富的本質,它終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沒有人可以真正擁有。”他對財富的精辟論述,一語道破了財富的真實本質。相比之下,那些為了累積財 富,鋌而走險、不擇手段、貪贓枉法,恣意禍害國家和企業利益的人;那些不懂得珍惜上天授予他那份保管和支配財富的權利,貪圖享受、揮金如土的人,是多么的 渺小,其結果必然是毀了自己,坑害了子孫后代 。 因此,慈善事業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既是一種社會責任,又是自我修身養性的需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處心積慮、忙忙碌碌、所追求的不外乎三樣東西,財 富、智慧和長壽,這三樣東西究竟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事實證明,因果報應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 在“取”與“予”、“舍”與“得”的問題上,孔子、老子這樣的古圣先賢都做過精辟的論述,告誡人們“欲取先予”,也就是說要想取得,必先付出;佛學中 對 “舍”與“得”之間的因果關系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舍是得的因,得是舍的果”。佛學中把施舍稱為布施,布施又分為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三種。將 你的智慧、知識和技能無償奉獻給社會和最需要教化的人,稱之為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得聰明,也就是說,你愈是愿意無償為社會奉獻知識、教化他人時,你的 聰明和才智就會長養得愈快;將你的財富施舍給社會或最需要的人稱之為財布施,財布施的果報是得財富,也就是施舍的財富越多,得到的財富將越多;利用你的能 力消除他人的病痛、化解他人的恐懼,稱之為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得長壽,也就是說,你給別人的平靜與安寧愈多,為你自己增長的壽命愈多。從佛學的觀 點看,捐資從善完全是造化自己的事情,是修養自身德行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理念,對我們開展慈善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如果是報著功 利之心或為了追求更大的回報去做善事,其行為就要大打折扣了。這不是釋迦牟尼對你有意見,不給你兌現果報,而是你做善事的心不誠。心不誠,則不靈。因此, 你只要是真心從善,盡力所為,捐一元與捐一億元的意義是等同的。反之,如果從善的目的不純,捐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基金會發起時,格蘭系企業有不少管理人員 及其部分員工都積極躋身于發起人的行列,這使我十分感動。因為這標志著我們的企業正在走向成熟,我們的管理人員和員工隊伍的思想境界在不斷地升華。我衷心 希望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們都能自覺地參與到這項既利己又利人的光輝事業中來! |